在青阳县蓉城镇,坐落着一个美丽的乡村——新中村。从曾经的“脏乱穷”到如今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民富裕,村党总支书记杨桂正是这乡村蝶变背后的“领头雁”。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她主动倾听群众心声,奔走田间村头,带领村民勤劳致富。
“一条路”带来村庄变化
在新中村卫健干事、妇联主席吴敏敏眼中,杨桂性格直爽、快人快语,是个“能折腾的人”。自打2000年进村,她就从事村里的妇女工作,一做便是十几年,得到广大村民的信任。2014年,杨桂当选新一届村委会主任,喜悦之余,这位“女强人”也犯起了愁。
新中村是一个有着29个村民组、4000多人的大村,但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面对村民们的殷切期待,杨桂急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修路!随后,她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并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拟定乡村公路修建计划。
很快,村里主干路修建工程竣工,紧接着一条条通组道路相继施工,修进新中村乡间,也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大家纷纷表示:“她就像我们的‘娘家人’,摊上这么一个好书记是咱老百姓的福气。”
道路硬化、卫生整治、全村亮化、饮水安全……新中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村民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路”,铺在杨桂和群众之间,成为一条坚韧的纽带。
在这之后,穿梭在一条条平坦整洁的山村小路,串门入户、倾听民情成为杨桂的工作常态。“走下去,才能看清楚、讲明白,干事才能干到点子上。”杨桂深深地意识到,了解、传递老百姓的心声,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困难,才能做一名无愧于人民的人大代表。
“一块地”盘活集体经济
初秋时节,新中村村口的一大片土地上硕果累累。自高处远眺,只见株株玉米硕大饱满、簇簇黄豆挂满枝头,一派秋意盎然景象。
“书记,看这长势,今年收成应该不错咧。”村民许文彬美滋滋地和杨桂分享自己的喜悦,“为了整好这些地,杨书记可吃了大苦。”
面对夸奖,杨桂笑着摆摆手。由于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一度是新中村两委及老百姓的心病。为了把“丢”掉的土地“捡”起来,2023年年底,在杨桂带领下,新中村大刀阔斧开展农村撂荒地整治。然而,200多亩撂荒地分散四处,如何才能顺利推进?
一番思考后,杨桂将全村卫星地图打印出来,按图斑对撂荒地进行区域分布标注,并对每块图斑进行清单化整改安排和进度统计。“整改时间,机械什么时候进场,几号结束,这些我记得很清楚。”杨桂将一沓资料摊开,纸张的棱角早已不在。
地“治”好了,还得“用”好。杨桂想出了三个办法:村民认领,村里每亩补助100元;村里自己种,让荒地“活”起来;将大面积连片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
“这些办法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也给了我启发,我当即整理了一条‘关于农村撂荒地整治的建议’,得到了省有关部门关注重视。”希望设立农村撂荒地整治复垦专项资金、希望加强对撂荒地整治中土地复耕工作的监管力度……字里行间,是杨桂脚沾泥土的拳拳之心和履职为民的使命担当。
因地而兴,2023年,新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5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70万元。
“一支笔”记录百姓心声
对于乡村振兴,杨桂有着很多期待。担任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以来,她累计提出16件建议,其中大多围绕产业发展、乡村人才建设等方面。这些建议的雏形,就藏在她那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中。
“新中村廉洁文化建设要马上动起来,党群服务中心辅助配套设施工程已完工”;
“丁四满家油菜成熟了,沈汉民门前桑叶可以采摘了”;
“村民反映野猪啃食玉米、拱田,影响生产生活”……
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带上一支笔、一个本子到村里转一圈,和村民唠唠家常,记下他们的急难愁盼。村里增添了哪些设施?村民们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烦恼?与村里有关的方方面面,杨桂如数家珍。
“我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日常履职及本职工作之中,在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努力提升议案和建议的含金量。”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杨桂当选省人大代表的第二年,她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和平台,有利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
“人大代表为人民,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调研,积极履职尽责,继续用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为人民群众代言、为乡村振兴献策!”杨桂说。
(陈淑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