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70周年纪念专题 > 征文选登

人大人大 人民为大—— 一位老人大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24-08-22 20:56 来源:池州人大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张渭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写入了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1954年9月一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宪法诞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建立起,至今已有70年风雨历程,70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万万离不开的一大法宝。

学习《决定》,联系实际,回首几十年的心路历程,思绪万千……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贵池籍东至人,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在池州这片土地上。1958年出校门就进了工厂,以后选调到贵池县委机关当了办事员,提了干、入了党,十几年后下派到基层,在广阔天地同广大农民一起种田开矿、治山治水,战天斗地,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县级依法设立了人大常委会,县级人民政府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我在1984年5月贵池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选举为副县长;在1987年5月贵池县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县长;1988年国务院决定恢复池州地区,贵池由县改设为县级市,我成为贵池历史上最后一任县长、首任市长。“代表选我当县长,我当县长为人民。”这是我当初最质朴的人大意识。

在此期间,我作为分管文教卫的副县长,深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和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的意见,积极推行县委、县政府作出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改革,全县上下很快出现了尊师重教、兴资办学的可喜局面。1986年贵池县作为全国100个基础教育先进县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当选县长以后,根据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在交通建设上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建杜坞大桥,二是对贵大路拓宽改造。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我担任两大工程的指挥长,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在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一里多长的10孔桁架拱桥,圆了十几万乌沙人民的梦想。贵大路改造工程的重点是十里岗这段路窄、坡陡、弯道多的改线工程,针对当时缺乏资金和机械设备的状况,市里(当时贵池县已改为贵池市)组织发动万名民兵大会战,时任市委书记姜宗良率领人武部全班人马,吃住在工地亲临参战。广大民兵自带锹锄、箩筐和扁担,手挖肩挑,披星戴月,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拿下了整个改造工程的关键,保证了全线工程的贯通。事实教育人,实践锻炼人。我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89年底,老书记上调地委工作,组织上决定由我接任贵池市委书记。1992年县市一级换届时,我一再请求不再担任市委书记,到人大、政协工作。10月15日组织上任命我为贵池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1993年元月在贵池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同时当选为省八届人大代表,从此进入专职人大工作者的行列,一干就是12年,直到退休。20世纪90年代初,从党委书记到同级人大岗位任职,当时很少见,而我是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请求的,人们很不解。我是人大的“自愿兵”,是自愿的,但开始是不自觉的。当时主要考虑自己身体不太好,认为到人大工作轻松一点、清闲一点。到岗以后,组织上安排我到北戴河参加了第九期全国人大干部培训班,学习宪法、法律和人大工作的基本知识。随着党的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学习反思,深感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既无上光荣、又责任重大。于是下定决心干就干好。首先从市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抓起,建立了人事代表和农村经济两个工作委员会,制定并完善“五委一室”工作细则,健全人大机关学习制度,坚持学法知法守法。同时在全市开展第三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适时作出了依法治市的决议。在此基础上,依法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开展了“教师法”“农业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执法主体的执法水平、依法行政和依法办案的情况,对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学法执法、依法办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工作监督上,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上下结合的方法,组织市直和乡镇人大代表,对林业局及下属单位贯彻执行“森林法”的情况依法进行了评议。针对部分执法人员乱拦车、乱收费、自收自用、乱开乱支,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严重问题,依法进行治理整顿,并进行跟踪督查,重塑了林业部门形象,引起了强烈震动。紧接着开展了全市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工作的评议,强化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据此撰写的新闻报道,荣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颁发的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

在人大制度的宣传上,1994年为纪念人大制度建立40周年,组织拍摄了反映代表风采的专题电视片《主人翁颂》。1997年为纪念《代表法》颁布实施五周年,迎接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举办了以反映贵池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新风新貌为主要内容的贵池风光摄影展,宣传贵池,提高贵池在省内外的知名度。那一届人大常委会还坚持不懈完成了《贵池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的编纂工作,在全省开创了编修人大专业志的先河。由于广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奋斗,贵池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被评为“全省人大机关先进集体”。

1997年12月,省八届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池州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万万没有想到在人大的岗位上,还能提拔任职,我在人大履职的历程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地区人大工委工作的三年,主要是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地区领导的要求,带领工委委员和办公室同志,进行了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增收减负以及贵池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情况的专题调研,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多次列席省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2000年下半年,因国务院批准池州撤地建市(贵池市改贵池区),急需组建地方权力机关,召开池州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由于我有在县级人大工作的经历,地区人大工委领导分工时,确定由我牵头负责大会的筹备工作,除亲自主持各项文件的起草、会务安排,还要统筹组织、宣传、交通、安保以及食宿后勤保障等工作,直到大会召开时我还担任大会主席团常务副主席兼大会秘书长,那段时间上下奔波、日夜操劳。

2001年元月7日,池州市历史上首次人民代表大会开得隆重热烈、团结和谐、紧张有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了首届池州市人大常委会,我当选为副主任,在人大履职进入第三个阶段。按照常委会分工,我负责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工作委员会方面的工作,直到2004年底退休前的四年里,同工委的孔令祥、丁学东同志一道,或牵头谋划,或参与其中,或建言献策,紧密联系池州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前介入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建市之初,面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这件大事,我们改变等待正式文本送上门再开会审议的做法,同城建工委的同志冒着盛夏酷暑,实地实看了20多处重要规划点,走访了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区、县和九华山召开了9个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归纳整理出社会各界提出的10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及时与政府规划部门沟通;在规划文本上报审查阶段,及时组织力量认真审查、提出初审意见,最后报经常委会审议时顺利通过。这是人大在党委领导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与政府齐心协力办大事的过程,也是人大探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过程。二是上下联动开展“环保法”执法检查和“江淮环保世纪行”10周年纪念活动。2002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将“环保法”执法检查确定为首次自行组织的执法检查活动,由我带队,上下联动,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交政府办理,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纪念“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10周年,举办了“绿色池州”摄影展,展示池州环保工作成绩,宣传生态环保的重大意义,同时警示世人保护环境任重道远。三是精心酝酿提出“关于清溪河治理的议案”。2002年1月,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我经过深入调研并联系市人大代表徐新东,由其牵头联名提出治理清溪河的议案,经大会审议后定为当年的“一号议案”。大会以后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了综合整治方案,包括引入活水、贯通河道、清淤驳岸、截污治污以及沿河一带的绿化美化亮化景观工程。经过几届政府的不懈努力和人大连续多年跟踪督查,完成了整个工程,展示了山水园林城市的美好形象。清溪河成为池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四是积极建议并大力推进平天湖开发。2002年,我在带队外出考察城市管理工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平天湖建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新区,既是主城区中的风景区,又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还是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基地。2004年政府招商引来北京西岛游艇俱乐部,在此举办了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建设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安排我当顾问。2007年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正式对外开放。根据我的建议和推荐的地址,市政府决定由九华股份公司在湖边建了平天半岛大酒店。现在这里多次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运动、国际马拉松比赛,成为全国十佳最美赏月地之一。近年来,摄影师饶颐在此航拍的“水上天路”,经外交官们连续推介,池州平天湖梦幻般美景火爆出圈,在全球范围内走红,成为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五是全程参与杏花村复建工作。杏花村是历史留给池州和贵池人民难得的宝贵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逐渐把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经历了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为用好这块金字招牌而做的不少工作,尤其是撤地建市后,我先后担任杏花村复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顾问,从规划编制、评审到景区建设运行,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如:2003年3月,由我带队调研,提出了《广植杏树是复建杏花村当务之急的报告》;2005年杏花村文化园建设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谋划、推荐设立青莲馆,展示诗仙李白游池州的诗作;2011年3月,我提出建设“十里杏花园”的建议,市委、市政府据此作出了规划筹建十里杏花园,加快打造大杏花村5A级旅游景区的决策。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已成为旅游、休闲、研学的胜地。

回顾40多年的工作历程,从事人大工作的时间超过了四分之一。退休以后,我常常想怎样培养人大意识?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等到最后一站,进了人大机关,才讲人大重要。要从根本做起,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认识。人大人大,人民为大!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人民中来,要时刻不忘到人民中去,终身牢记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辈子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急难愁盼的事,不当官老爷,做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

(作者系原池州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池州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