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市四届人大代表东至第六代表小组赴东至县昭潭镇就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专题集中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一、调研组充分肯定昭潭镇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昭潭镇属国家级生态镇,面积147平方公里,辖8个村、139个村民组,人口2.25万人。全镇已建成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整治,基础设施配套、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村民乱扔乱丢等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有所改善。昭潭镇明确人居环境整治任务,采取党员网格化管理,实行挂图作战,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和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推进水域环境综合整治、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清理“一户多宅”,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环境得到进一步治理,村民卫生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调研组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1.建设管护资金压力巨大。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对政府资金依赖性强,但上级资金拨付却不充裕。有些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农民自筹和社会资金募集有很大困难,有些村只能通过借贷周转。此外,后续管护缺乏长效机制和资金支撑,这对村级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包袱。一旦资金缺乏,管护没有到位,已建好的美丽乡村又会重回建设前的状况。2.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仍然是党员志愿服务队、群众志愿者、公益性岗位,大多数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存在“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3.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没有突出鲜明的村庄特色。
三、调研组建议
1.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美丽乡村规划要结合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2.加快构建管护长效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政府补、群众集、整合项目资金、发展集体经济产业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在管护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划定卫生责任区、对卫生责任区开展检查评比,以及向村民收取环境清理费等形式,提高群众对于后续管护的主体意识和周边环境的爱护意识。
3.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强宣传,提高宣传效果,让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美丽乡村的最大受益者。创新宣传手段,注重激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施工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义务投工投劳,项目施工全面接受村民监督,施工建设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